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20版:观星台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兔年兔语
柴门闻犬吠
杜甫的唐代
四十年后再相会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杜甫的唐代

杜甫是唐代出现的。换句话说,唐代才能出现杜甫。为什么呢?

这首先是与唐代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有关。他们在文化发展中成功地控制了社会文化发展的主流意识。除了它所实行的租庸调制、均田制刺激经济发展,庶族阶层和商贾阶层迅速崛起外,它实行科举制及其由此派生的省卷行卷风,刺激了诗歌的繁荣、传奇文学的兴盛,相应的也催生了变文俗讲等民俗文化生活的活跃。世袭的士族势力被打击、限制后,整个社会呈现出文化的新气象、新风尚,这必然影响到文学品格的变化。唐代统治者重视文治,儒释道三教并举,更深刻地影响了这种品格的变化。

杜甫诗歌中的风俗亦成为唐代的深刻写照。什么是风俗?风俗作为文化生活又如何成为诗人的情结?

我读了青年作家程韬光的长篇历史小说《诗圣杜甫》(河南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感受到其中的风俗意味深长。他笔下的风俗就是诗人杜甫所生存的生活场景,就是唐代的风风雨雨,怂恿着杜甫,造就了杜甫和他脍炙人口的诗歌。从其中,我们感受到杜甫的命运,亦能够真正理解“李杜文章在”的历史文化价值。

诗歌的繁荣发展,有时也被这种风俗描写的氛围所笼罩。李白和杜甫是一体的,他们情同手足,共同造就了大唐诗歌的繁华。在李白、杜甫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风俗生活的形象反映与表达。在唐代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与李白杜甫他们并行的是一批思想家,如曾经涌现出的傅奕、吕才、刘知己、卢藏用、李华、柳宗元、刘禹锡、李藩、牛僧孺、李德裕、皮日休和沈颜等人,他们是无神论者,但他们的声音在帝国以佛、道作为愚民政治的文化声浪中,又是那样微弱。唐帝国的统治者宣扬君权神授,制造符瑞和遣告,祟佛、崇道,利用民间占卜、相面、巫术和风水信仰,筑构了这个时代的精神支柱。唐代文学必然刻下这种烙印。所以,我们读杜甫诗歌,感受到的并不仅仅是他一个人在呼号。其史诗的意义也正体现在这里。

杜甫相信命运。命运表现为入世,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自觉。商州兵变消息传来,将杜甫归乡之路再次阻断。去岁,汴宋兵军都虞侯李灵曜发动兵变,很快为五路节度使率兵平定。杜甫以为故乡战乱已平,思乡心切,不顾年老体衰,乘舟出蜀。今商州兵马使刘洽杀死防御使殷仲卿谋反,致使商洛数百里之地烽火连天,沦为人间地狱。杜甫心中自襄阳经南邓返洛阳的归乡之路已经迷茫。杜甫于此痛定思痛,陡然之间,竟产生归京为官的念头,欲以残力报效朝廷。古代文人苦读诗书,若不为君王所用,无异于作茧自缚!只有为官一途,方能通过君王将自己的主张行之于世。杜甫的诗歌便处处洋溢着这种文化的热情。

随后,杜甫不顾权贵淫威,以一人之力对夔州之地传统恶俗进行斧正和教化。在南北文化交汇之地,引发先进文化思潮对愚昧陋习的冲击。杜甫以不屈的抗争精神,赫然傲立于潮头!也许,夔州都督柏茂琳为喜雨所动,更对杜甫敬重有加。每逢佳节抑或达贵高聚之时,必邀杜甫前往参加。夔州官吏见都督柏茂琳如此厚遇杜甫,皆争相与杜甫交好,以求尊贤美名。前后呼应于风俗之中,尽显杜甫诗情。

作者在风俗的日常描写中尽显杜甫的个性与情感,此成为作者的向往,亦成为特色。风俗的物质外壳是语言。唐代人物的话语表达方式,是以白话小说为基本形态形成表达方式的。读此作品,我以为过多显示了文采;如果能够像唐宋白话小说那样就好了。不过,这样也好,这是一群诗人的对白,也是程韬光的唐代语言。与其《太白醉剑》相比,我并没有引为遗憾,而是更喜欢前者的自然。

唐代文学的构成中,道教文化、佛教文化、西域文化与世俗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其思想文化的四根支柱。其中,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响偏重在上层社会和文人阶层,以及崛起的商贾阶层中,而西域文化和世俗传统文化则偏重流传于社会中下层之中。这四种文化相互作用,互相渗透,共同促进了唐代文化和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在《诗圣杜甫》中,杜甫的诗歌生活,因此构成别具特色的风俗生活。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