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8版:观星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怀念过去的夜晚
杜甫是个小中产
烙 馍
感受城市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杜甫是个小中产

□无歌

网上的“杜甫”很忙,被恶搞。史家说杜甫仕途不畅,一生为生计奔忙。杜甫自己的哭穷诗也不少,“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裘何啻联百结。”好像诗人一生真的穷愁潦倒、苦大仇深,即使没饿死也饿了个七荤八素。不奇怪,文人多夸张、虚饰之语,杜甫一样没能逃出这个俗套。

杜甫的父亲杜闲曾为奉天县令,其母则出自唐朝望族清河崔氏,众多亲戚、妻族都是官宦人家。“官二代”杜甫有多处产业,《曲江三章》云“杜曲幸有桑麻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便下襄阳下洛阳”句下自注“余有田园在东京”,《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则有“两京犹薄产”之句。田产属于不动产,在太平时期,完全可以靠收租生活。同时杜家还是特权阶层,无须纳税,“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可为佐证。

三十五岁前,因为父亲健在,加上做官的亲戚照拂,杜甫的日子过得比较滋润,能经常畅游名山大川。据杜诗及史料记载,他先后走吴越,跟苏源明等放荡齐赵之间,和李白同游齐鲁,与李白、高适相约游览梁宋……时间长达十年之久。旅游是很费银子的,这说明,他的经济状况不亚于今天的中产阶级。不妨看一看他的《壮游》诗:“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鶬。苏侯据鞍喜,忽如携葛强。”一幅意气风发的样子,轻松惬意的公子哥儿派头。

真正濒临绝境、饥寒交迫,只有同谷(今甘肃天水)时期。华州弃官后,杜甫举家迁往秦州。初到秦州,全家居住在东柯谷。大概由于侄子杜佐没有践诺,杜甫的西枝村草堂未能建成。不久,恰好有在同谷为官的亲友来信相邀。于是,翻山越岭,又举家迁往同谷。不料,同谷的情况比秦州更糟糕。深秋寒冷,杜甫衣衫单薄,还要跑到山上捡拾橡果、栗子,扛锄在雪地里寻找黄独(山芋之类),挖不到黄独,全家挨饿。为此,杜甫做《同谷七歌》叹息:“男呻女吟四壁静。”

不过,同谷的悲惨生活没满一个月,杜甫一家就前往成都,开始“漂泊西南”。这十年,如果划成分,杜甫仍然是“地主阶级”。在成都时,先后有裴冕、高适、严武等地方高官的友情赞助。成都草堂,所种竹木、果树甚多,土地面积不会太小。自己在幕府担任参军,当有薪水可领。夔州时期,得到都督柏茂琳的大力资助,获赠的住宅,附有果园四十亩,为其所用的土著“隶人”有伯夷、辛秀、信行、阿段、阿稽等好几个。在江北东屯,杜甫又代管公田一百顷。由四川至湖南的迁徙路上,仍接受了若干为官亲友的资助与接待。

那么杜甫哭穷,自鸣悲苦,很可能是期冀打动他人恻隐之心,从而谋取功名踏上仕途。

在知识能够创造财富的朝代,苏东坡不穷,光媳妇就有好几个。白居易不穷,蓄妓多名。跟皇室贵族比,当然是小巫。苏东坡流放岭南,够穷的了——但还带着小妾呢。他们和亲爱的诗人杜甫一样,也时不时哭穷。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