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中原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河南省
报纸新闻
名专栏
“破窗查酒驾”可立法避免
红会“去行政化”需要智慧和勇气
“自酿米酒”不如公务接待禁酒
“全额罚息”披着霸王条款的马甲
中国青年报:
别等极端事件发生后才故作震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自酿米酒”不如公务接待禁酒
李宏宇 图

□曾金(广州)

公务接待对经济条件较差的乡镇来说,是笔不小的负担,广东南雄市百顺镇为了节约公务接待成本,在今年的公务接待中,用自酿米酒代替了市面上购买酒水。

(10月29日《南方农村报》)

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小镇,每年的公务接待压力却一点也不小。有时一天要接待好几拨客人,最多一天接待五六拨,“平均一个月要喝掉100斤酒”。夸张却客观的数字注解之下,将中国式的公务接待描绘得十分形象。

毋庸置疑,“自酿米酒”难以根治“中国式接待”的弊病,只是换了一种接待方式。回顾媒体爆出的接待丑闻,总是与奢侈浪费、高端品牌有关,茅台等“国字号”更是在官宴中成为家常便饭。尽管之前有温州的接待新规要求“每人每餐不超过60元”、“鲍鱼、鱼翅等不得上桌”,但事实上只是一个美丽的外壳,公款吃喝的浪费之风依旧。

表面上,“自酿米酒”是一种新智慧,省了采购名酒的费用,但对各种各样的接待问题并不能根本解决。节约了成本,也提高了健康指数,但倘若遇上非要几杯茅台酒下肚的官员,恐怕只会造成对当地的负面效果,最终影响上级决策,影响当地的正常发展。

公务接待的觥筹交错,恰恰印证了甘肃省天水市接待办“接待就是生产力”的雷人标语,公务接待也自然成为“三公消费”中最昂贵的一笔,甚至,等同于“吃喝玩”,成为民众敏感神经中最紧的一根。

“自酿米酒”不如禁酒,提倡公务接待不喝酒,不仅节省了接待成本,更有利于公务人员的身体健康,这样自然也就避免“醉酒烈士”出现。打破“接待才是硬道理”的官场逻辑,方能根治“中国式接待”带来的诸多社会弊病。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