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中原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万宁警方至少要能自圆其说
给“最不利者”以希望
新京报
“过劳死”立法该提上日程了
0517zzwb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给“最不利者”以希望

□舒锋(教师)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进一步部署四川芦山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并适时启动恢复重建工作,研究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决定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

(5月15日中国政府网)

“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受到了强烈的关注,在网友的跟帖评论中叫好声多多,笔者以为,这种举措的落脚点非常鲜明,就是要给社会“最不利者”以希望,事实上也是给整个社会以希望,给所有公众以希望。试想,作为社会“最不利者”能拥有向上的希望,其他群体向上的希望不是更多吗?社会的活力不也就更勃发了吗?

农村学生作为教育领域中的“机会最小者”迫切需要制度正义来关照。一个社会和制度只有把改善“最不利者”的处境放在首位, 让“最不利者”不能因为一些偶然因素导致他们无法享受自己的权利,才能为弱者的保护提供强有力的证明。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82.3%和17.7%。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高校中农村生源还占30%以上。也就是说,农村孩子在大学生源中的比例,30年来几乎下降了近一半。在一定意义上,给农村学生以机会是一种必然,受益的也不仅仅是农村学生,而是社会。笔者以为,“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有助于消除可能产生的社会紧张,进而增进阶层和谐。

现代教育的理想和使命则是努力减少由出身造成的对儿童所获得的教育机会的制约。潘光旦和费孝通二位先生曾统计了清末915名科场中试者,发现41.16%的人来自乡村。相比之下,我国大学中农村学生数量的递减,让人汗颜。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学的问题,更是关涉更大层面的经济、文化与社会问题。应认识到,只有改善当前体制,让处于地位较低阶层的社会成员,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向更高社会阶层流动的梦想,这样的社会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社会。而“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不仅及时有力,也有利于发挥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的效应。当然,为了避免强势集团挟持和异化政策,应强化政策的透明和公正,让社会最不利者真正享受到正义的雨露。

给“最不利者”以希望的社会才是好社会。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463044 2013-05-17 00:00:00 五 给“最不利者”以希望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