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2版:文化 专栏 上一版3  4下一版
王子
对剪发女子的仇恨
锦罗半臂《得宝歌》
信,还是不信?
说说刘屈氂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信,还是不信?

余斌专栏 东鳞西爪

时至今日,瞿秋白《多余的话》之不伪,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接受了。然而很长时间里,中共内部及左翼阵营中的许多人都是怀疑的。

鲁迅的态度最坚定,某次茅盾偶然提起《社会新闻》上刊载的摘录,他嗤之以鼻,直诉为“造谣”。其时瞿秋白尸骨未寒,鲁迅正满怀悲愤为亡友编校文集。不知他是否读到过那份自白的片断和《社会新闻》选载《多余的话》时所加按语:“瞿之狡猾恶毒至死不变,进既无悔过之心,退亦包藏颠倒黑白之蓄意,故瞿之处死,实属毫无疑义。”国民党御用文人赵庸夫在评《多余的话》则称其末段“鼓吹伪政府,不便发表”,——并非悔过书、投降书,从这里也不难推断。然即使鲁迅读到,恐怕也不会对其真伪细加推敲。左翼阵营的其他人反应也一样,——“我们当然谁都不信”,茅盾如是说。这里不假思索的否定当然是一种有预设的态度:在敌人俨然大获全胜的时候,谁都不愿看到己方的人有示弱的表现,何况是瞿秋白这样一位可以符号化的人物?《社会新闻》乃是一份有国民党中统背景的杂志,《多余的话》出现在这里,就更是可疑,鲁迅斥为“造谣”,不为无因。

直到1937年《逸经》杂志刊登了《多余的话》全文,左翼中人始觉有“造谣”之外的可能性,但仍将信将疑,且宁愿并无其事。郑振铎曾“自报奋勇”到《逸经》去打探底细,他看到底稿认定不是瞿秋白笔迹后很兴奋地告诉了很多人,显然这符合他希望求证到的结果。郑振铎、茅盾、鲁迅与瞿秋白的关系均非泛泛:郑与瞿上世纪20年代即相识;茅盾身为早期共产党人,与瞿秋白早就是同志,文学上二人亦颇多切磋,写《子夜》时的茅盾对瞿几可谓言听计从;鲁迅与瞿秋白相识最晚,却交情最深,曾有联相赠:“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许为知己者,并世能有几人?事实上瞿秋白给鲁迅的信中就曾以“犬耕”自况,道出他以书生而从政的不堪重负,其意与《多余的话》中的纠结,正复相通。

丁玲在延安读到《多余的话》,马上根据其中流露的情绪及行文风格断定,作者舍秋白而谁?以鲁、茅、郑对瞿秋白的了解,他们完全有可能做出同样的推断。然而鲁迅为愤激与形势所蔽,宁信他的直觉,郑振铎则宁信笔迹而不愿从内容上找证据。

多年后,茅盾再谈《多余的话》,却有非常正面的理解与评价。不难推测,从“尸骨未寒”到“墓木已拱”,时空的距离,形势、心态,早已不是鲁迅当年下判断时的情形可比。

至于毛泽东知悉《多余的话》确为瞿秋白所作后即令对瞿不再宣传,丁玲、茅盾信其为真后对其中的纠结充满“同情的理解”,就见出政治家与文学家立场的不同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493881 2013-08-15 00:00:00 四 信,还是不信?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