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斌是一名法官,同时也是一名马拉松爱好者,参加过郑州国际马拉松等比赛。作为法官,自1992年进入中原区法院工作,他办案28年,先后两次荣记个人三等功,曾被评为郑州市法院调解能手。正是凭着不懈进取的精神,倾情调解为民解忧的初心,他带领团队交出了精彩的答卷。 郑报全媒体记者 鲁燕 通讯员 王新 文/图 办案“长跑”28年 在法院工作28年,仅在须水法庭,王斌就工作15年。立案登记制实施以后,案件数量大增,身为须水法庭的负责人他倍感压力,为了减压,他便开始长跑。每天早上5点30分起床,跑步10公里,每半个月进行一次20至30公里的拉练。如今,他已完成六次全程、半程马拉松比赛。 正是凭借着长期跑步锻炼出来的良好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让他每天有充足的体力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 2017年以后,由于工作调整,须水法庭仅有他一名员额法官审理案件,为了更高效开展工作,他对案件“繁简分流”。简易案件,加大小额诉讼程序和简易程序的适用力度,力争在20日内审结;疑难案件,他提前介入调解,引导当事人在诉前进行司法鉴定,极大缩短案件审理周期。 2018年结案530起,结案率91.35%,今年以来共结案340起。 倾情调解解民忧 “调解是化解矛盾最有效的方法。”王斌说。 2014年5月,88岁的王老太因所居住的村庄拆迁,7个子女认为老人分配不公,相互间产生矛盾,拒不赡养老人。王老太将子女们告上法庭,索要赡养费并要求他们“常回家看看”。经过多次调解,并组成大合议庭公开审理后,7个子女逐渐达成一致意见。随后,法院判决支持了王老太的诉求,并要求老人的子女必须“常回家看看”。 判决生效半年后,了解到王老太的生活过得不错,王斌才放心。 办案不只是一纸判决 “任何时候都要以案结事了为目的,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一判了之。”这句话已经深深地印在王斌的心里,并落实在行动上。 他曾6小时连续调解,当场结案22起,帮助农民工兑现了拖欠已久的劳动报酬。 他刚收到两起系列案后,考虑到两起系列案件原告委托的是同一个代理人,他决定将案件安排在同一天开庭。根据两起系列案原告的诉讼请求和初步证据,他认为案件事实相对清楚、权利义务比较明确,且诉讼标的符合小额诉讼程序审理的案件范围,因此决定对这两起系列案一共22起案件适用小额诉讼程序进行审理。开庭当天,为了提高效率,他特意安排第二个系列案件的原、被告双方全程旁听第一个系列案件的审理和调解过程。 经过5个小时的不懈努力,双方终于达成一致意见,被告同意在12月底前向农民工付完全部的劳动报酬。 由于全程旁听了第一个系列案件14个案件的庭审和调解,第二个系列案件的原、被告双方对自己的权利义务更加明确,1个小时内,8个案件全部调解结案。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