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8版:向日葵·师说 上一版3  4下一版
08
方法对了,孩子就一定行!
由随堂测试引发的思考
那些隐藏在教材深处的东西 你了解多少?
不妨用这种评价方式 评价学生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那些隐藏在教材深处的东西 你了解多少?
金水区银河路小学语文教师 刘畅

教育感言:教育就是牵着蜗牛的手散步,去陪伴孩子们珍贵的童年,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重要他人,这份荣耀且艰巨的事业,值得一生追寻。

最近阅读了詹丹老师的《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初读的时候,比自己想象中的吃力很多。但细细品读、随文思考后,觉得这本书很有研究的价值,同时也带给我备课、教学很多新思路。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甚至是一、二年级看似简单的课文,都有那么多值得思考和深挖的地方。

反思自己,作为新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虽说每次备课都会反复阅读课文,甚至重点的段落也熟记于心,但好像每次阅读、感悟都是基于教学目的。反观学生,则是完全站在读者的角度,去阅读、感知、理解文本,我和学生没有走在一条路上,因此,他们一定有我没有的发现,我也一定会错失他们看到的风景。

拿刚学的《狐狸分奶酪》为例,学完课文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留给学生思考:你觉得奶酪要怎么分才是公平的?依据备课思路,孩子们一定会说:“狐狸太狡猾了,不能让狐狸分奶酪。”“两个小熊不斤斤计较就不会一点也吃不到了。”甚至也想到会说出“可以让熊妈妈去分,能比狐狸分得均匀。”我加以引导,也能回到课文主旨。

但我万万没想到,在翻阅教参时看到了别样的观点:课文最开始就说了两只小熊捡到了一块奶酪,如果能找到丢奶酪的人,然后把奶酪还给他,才是最公平的。多么新鲜又有价值的观点呀,跳脱出了人物,站到了整个社会的背景下思考了公平。为什么这样的观点我就一点没想到,反而要靠教参提醒?因为我从拿到文本就在心里圈定了范围,知道课文要传达什么,什么是重要的,跳不出来,就无法发现教学范围以外的价值。

“做教者,更要做读者。”读了这本书,我想用这句话作为自己的方向。在今后的备课中,要学着跳脱出教学思维,逐渐培养文本解读的能力,和孩子们一起去探索、发现课文的精彩之处,发现学习的魅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133637 2019-12-20 00:00:00 五 那些隐藏在教材深处的东西 你了解多少?KeywordPh金水区银河路小学语文教师 刘畅